TTL閃光燈有時真是很難懂的東西,其實筆者記得使用TTL閃燈還是使用單眼數位相機後才用的,從前用底片相機,我大概都是用手動出力,就是算大概的GN值,用手動閃燈去拍,大概會估算跳燈有效距離去調整,我大概都是選擇Metz跟Panasoinc的閃燈。


其中Metz 32-z-2我前後大概用了兩三支,用壞了再買一支,當初這款有分可接TTL接腳的跟單點通用閃燈的兩種,後者當然便宜很多,我記得我買全新的當初售價僅台幣3千多元,它的好處有是有半自動的電眼輸出,它有一個簡易 GN值出力換算表,在燈頂上有一個試表,讓你很快依現場的燈距及ISO去調整出應該調整的光圈,同時在燈背可以調整兩三段電眼輸出,也就是說燈頭有一個感應器可以偵測現場瞬間的反射光線,這種電眼自動跟機身無關,是依閃燈曝光預設值去調整出力,其實,我覺得這樣就很準了,不會比現代的TTL閃燈系統差,圖並不是我的燈,是網路上抓來,這燈是TTL型號所以有TTL選項,各位可以看ZOOM燈頭都要自己調整,還有一個撥 可讓你選擇要那一段電眼自動,上面的表尺會對應之告訴你應該用的光圈跟自動的距離範圍,只要用一兩次就會上手,真的是閃燈決定一切,反正沖洗店會幫你微調,曝光稍不夠或是過度都能調整得差不多,所以,以前也不會覺得沒 TTL有什麼難用。



另一款我也買了三四支,就是用了壞再買的那種,是Panasonic PE-28s,這款是可以光觸發的小型閃燈,當初是買來主要做為離機閃燈使用,它不能搖頭,但是有兩段半電眼自動,它當離機光觸發時,把PE-28S當遙控光觸發補燈時,下方mode鈕要轉到『SLAVE』,上方出力鈕可調為全開100%(GN28)、1/2(GN14),1/4(GN7)三種,若加裝擴散板則出力減為GN20,10,5。這樣子補光蠻好用的,只要算好距離,雖然是用底片,也不會差很多,當初用來拍美食攝影及靜物產品照及人物採訪照時製造邊光及光影超好用的。

後來,進入單眼數位時代,我大概都是用Canon ETTL離機閃燈,我主要是用ST-E2或550EX當MASTER觸發550EX或420EX比較多,Nikon 則多半是用SB-26用光觸發,Nikon的TTL系統其實有分三代,第一代到SB-28,後來F5/F100開始,發展出D-TTL,我記得我用過的只有兩支D-TTL燈,是SB-28DX及SB-80DX,直到Nikon D70/D2H/D2X就開始用現在大家熟悉的i-TTL,D-TTL是要改善Nikon以往TTL超不準的問題,因為,它的評價測光不如Canon 的e-TTL準確,而且爾後Canon又有E-TTL2,讓距離資料和評價曝光更準,所以後來它加上了距離資料(需要配合新型D型G型鏡頭),不過它的離機閃燈系統並沒有建構完全,只有SU-4光觸發型,不如Canon早就被專業人士玩翻的E-TTL離機燈,所以才在D70開始有可用SB-800當主燈控制多支離機閃燈,也就是目前大家熟知CLS創意閃燈系統,CLS中Nikon值得稱許的創意是,D70起中階機內建的小閃燈都可偶當主燈觸發熱靴閃燈,不必再買離閃控制器(如SU-800或相對Canon的ST-E2 ST-E3 RT),做為離機閃燈主流的Canon不知為什麼一直沒有在內閃主燈控制改良,直到Canon 7D及60D及650D後才可以。

使用TTL閃燈的概念,就是完全傻瓜化,機身曝光是跟閃燈曝光分離的,這個發明實在太棒了,解決了攝影在紀錄照時應用閃光燈曝光計算的問題,在機身和閃燈全是TTL控制的時候,「光圈決定主體亮度,快門速度決定整體亮度(背景亮度)」這句話會修改為「閃燈曝光補償(FEV)決定主體亮度,機身曝光補償決定整體亮度」,也就是說,在不去考慮現場環境光平衡下,只要不要曝光過度,不論你機身是手動式或自動曝光模式,閃燈 TTL就可以一直閃閃閃,都可得出理論上曝光正確的照片,所以,新聞攝影跟弱光紀錄攝影就變得很方便,只要調一個室內幾乎不會過曝的數值,例如ISO400 F5.6 1/125s,閃燈TTL就搞定全部了。

使用TTL閃燈,最好機身曝光要微微不足,一般弱光下或室內微光場地,拍攝紀錄照至少都調-1~-2EV補償,如果快門太慢低於1/125s,我會直接M手動模式 光圈F4~F8 1/125s拍,閃燈就TTL,太亮就負補償,太暗就加閃燈補償,機身曝光就先不理它,如果需要亮一點背景,再逐步放慢快門。

閃燈和機身曝光的調和也是一個學問,它沒有絕對,就看你喜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cle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