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一光學,是這兩年才橫空出世的新興鏡頭,另一個與Zongyi並存同款品牌叫Mitakon,兩者因為販售地區不同而用同品牌,不過跟各位看倌說,中一與Mitakon基本上都是一樣的。在目前相機廠強調AF化,甚至有不同系統都可以透過自動轉接環而自動對焦(例如Canon EOS轉Sony NEX,CONTAX G轉SONY NEX),在這個AF 數位化時代,中一光學獨特的手動對焦與手動無段光圈的設計,復古得相當特別,究竟它有什麼有趣好玩之處呢?

 

■中一光學的85mm F1.2(左)與35mm F2,筆者測試兩支都是Nikon F接口,不過它光圈並不是自動光圈,也沒有光圈快門卡鈕,而是像M42鏡頭一樣是預設光圈式的,所以必須放大光圈對好焦,再縮光圈拍攝,拍攝大光圈人像可能沒差,直接用F2.8或更大的大光圈拍攝直接取景就好了,拍攝縮光圈的風景也沒差,只要對好焦,縮好光圈再拍攝,焦點應該跑不掉很多。

 


■85mm f1.2的超淺景深,是人像攝影迷的最愛,小則可以輕易虛化背景,大則可以找出背景的奶油味。中一85mm F1.2則擁有手動鏡頭與形光圈的特殊玩法,不僅用在固定接環相機拍照方便,轉接在微單眼與拍微電影都適用。

 

對於中國製鏡頭,攝影迷心中都會冒出問號:「規格看來不錯,但是真的表現........能用嗎?」借用的幾天內,我曾請一些攝影朋友一起試玩過,發現大家對於中一鏡頭的手動對焦的手感的滑順十分驚訝,而且它光圈幾乎是無段微調,許多大光圈版本的鏡頭葉片是多光圈葉圓形,所以散景十分柔和平順,許多原先持保守意見的攝影朋友,都改變了對中國光學的態度,這些情況讓筆者我十分訝異,聽到我轉述的黃老闆也是。

攝影玩目前對於手動鏡頭的遲疑就是.......手動對焦,不過,這在目前逐漸流行的HD-DSLR錄影風的影響下,愈來愈多人習慣用手對焦了,也由於AF鏡頭的手動對焦進程太短,所以Zeiss 新出的手動鏡及各牌老鏡逐漸愈來愈多人使用,錄影得要順暢手動對焦與老鏡復合風的需求,還有微單眼相機峰值對焦與放大對焦的便利,所以,讓手動大光圈鏡頭也有不少攝友在用。

這篇介紹我試玩的第一支鏡頭,中一光學的85mm F1.2。

它基本資料,根據官網上是

鏡頭組:6組9片

光圈葉:11片 圓形

口徑:77mm

最近對焦距離:1m

鏡頭尺寸:83x86mm

重量:921g

 

 

■中一85mm F1.2的鏡頭包裝蠻有高級質感的,有一個皮質的攜帶外盒及防震保護,頗有高級感,裡面也有像Leica、Zeiss一樣風涑的有原廠的檢驗出廠證明。

提到85mm F1.2,攝影迷都會想到的是Canon 85mm F1.2,它從FD手動接環時代就陸續出改良版,直到EOS時代也復刻出AF版本,2006年還改進出AF II改進AF速度,這顆鏡頭散景迷人,拍攝人像及微光是Canon用家人像迷都想擁有的好鏡,由於Canon EF版本鏡頭十分昂貴,許多老鏡用家紛紛也是尋找FD及nFD版的85mm F1.2用,但是可惜的是老鏡歷史悠久,有些鏡頭難免鏡片老化,也跟不上現在高畫景素數位相機的高光學品質要求,此次中一出的1.2光圈版本,跟Canon或是其他家F1.2 F1.4鏡頭群組稍有不同,不過目前市面上85mm大多是參考Zeiss的PLANAR 設計,中一這支應該是採用新鏡片修改的經典設計吧。

中一85mm F1.2以SPEEDMASTER做為系列名,就是大光圈稱號,有4片高折射率鏡片,還有2片UD鏡,減少色差,雖然實際試用上大光圈下還是略有紫邊,不過個人認為F1.2~F2.8之間的大光圈畫質就堪用了,散景更是因為11片圓形光圈而很迷人,有時候,因為在F1.2~F2.8之間散景有略為的中央螺旋轉的形狀,但是由於光圈很大模糊圈很大,沒有如一些老鏡誇張。這個略為有螺旋式散景的現象,是Zeiss PLANAR設計常出現的像差,許多老鏡常在50mm~85mm~135mm這樣的焦段出現,現代的新數位時代鏡頭比較少這樣的現象了,事實上,反而很多老鏡玩家愛拍這樣的略為異樣的散景呢,筆者在試用時,發現有時也會有輕微螺旋感(蠻驚喜的),可是光圈縮到F2.2~F2.5之後就不明顯了。


 ■Sony A7 ISO200 F1.2 1/6400s  AWB   中一85mm F1.2在最大光圈時,有時略有漩渦式圓形散景,頗有某些手動老鏡的感覺,這在新的數位化鏡頭蠻少見了。


 ■Sony A7 ISO200 F2.8 1/1250s  AWB   中一85mm F1.2微縮光圈,螺旋式散景就不明顯了。

 實際在使用上,拿到手上不論配上Nikon D800E或是以轉接環上Sony A7,鏡頭紮實的厚重感,的確讓人擔心,畢竟塑料化合成片當道的AF鏡頭,可是很少這麼重的,老鏡一般用家也多是選擇200~600g重的輕鏡頭,921g的重量,不免讓人擔心是否仍操作。可是實際操作,它柔順的對焦手感,與3/4圈的長對焦進程,讓對焦精確度確保,使用LIEV VIEW放大對焦與峰值對焦,都可以對到焦。

 


■中一 85mm F1.2配Sony A7可以用轉接環接上, 不過,中一原廠有出Canon EF及Sony FE(NEX)接環,筆者用Nikon F轉接只是因為同時也用Nikon F接環的D800E,詢問台灣代理商表示三種接環鏡頭光學結構都是相同的,所以才只借一支來轉接共用。如果您也與筆者一樣有多系統要共用,建議買Nikon F接環的,它可以用轉接環用在Canon EOS及Sony NEX及M43.Fujifilm FX、Samsung NX、Canon EOS-M等多系統單眼及微單上。

不過,手動對焦加上中央點對焦後構圖後,難免有跑焦的問題,筆者在24吋 FHD解析度電腦螢幕全螢幕看,也覺得不嚴重,以此直接列印,失焦問題也不是很大,都能接受,而在F2.8之後,景深淺化而而造成構圖或是連續多拍時略為失焦情況就大量減少,這就是牽渉到攝影景深操作的技巧,畢竟,估計對焦使用稍小光圈如F4~5.6,讓動態人像在景深內,也是必要的,另外,使用單腳架或是三腳架拍攝重要人像,也是追求高畫質的必要手段,如果是要拍攝重要人像寫真是一定要架腳架的。

■中一85mm F1.2的鏡頭光圈是無段式的刻度,在某些拍攝影片的場合蠻好用的可以一鏡到底自由調光,但是光圈不像Nikon原廠鏡頭有自動光圈,也就是說設好的光圈如果不是全開光圈,肯定取景時會一些,這在Sony A7或同樣是無反光鏡微單眼相機(單電)沒差異,因為EVF(電子觀景器)或LCD取景是多半會調光取景,但在D800E D600等這樣的單眼反光相機的光學觀景窗(OVF)就會暗一些,所以建議是先放大光圈取景對焦,再縮小光圈拍攝。

除了使用單眼數位改裝的的裂像對焦屏,Nikon的中高階單眼機身(D7100等級以上,D3200 D3300 D5300 D5500不能)使用中一85mm f/1.2有相位差對焦準度表,在「◣●◢」間「●」標誌出現,就是準焦,底片相機也有呢,它即使在f1.2的淺景深也能正常辨識,十分好用。Canon EOS接環鏡頭,要改裝有晶片的鏡尾,才有對焦合焦燈,請洽總代理享樂攝影。

另外筆者大多是使用自己較少使用的Sony A7拍攝,當以EVF取景時,F1.2~F2.5的全螢幕峰值對焦,拍靜物還好,但是在人像攝影上人臉的辨別,不論在全身或是半身、特寫,想要迅速正常辦識眼睛的峰值焦點,其實有點困難,常常就不出現,只有鼻樑或是臉龐有峰值,以此對焦,按下快門往往眼睛就略為失焦,在F2.8以後才能涵整臉的景深,要仔細的話,A7還得再放大觀景影像,再對眼珠對焦以求準確。至於他其他微單,例如Fujifilm X系列,Olympus M43也是得放大對焦與峰值對焦,手動對焦已不是抗拒排斥的麻煩,這是筆者在使用後的心得。 

■使用Sony A7轉接中一85mm F1.2得用轉接環,筆者使用的是Nikon G鏡轉SONY NEX的轉接環,但由於中一85mm F1.2沒有自動光圈,所以轉接環縮放光圈控制環是沒有用的。

 中一85mm F1.2的前鏡片是77mm,算是目前通用的大口徑,很好買到保護鏡,不過它的鏡尾組鏡片十分貼近鏡尾,在換鏡頭或是拆卸轉接環時,得小心不要讓它磨損了,希望未來中一如果有改進計畫,能把鏡尾組修改一下,不過,筆者使用的是Nikon F接環,如果是原生NEX A7用的FF-NEX接環,可能就不會這樣突出了。另外,中一85mm F1.2是用浮動鏡片設計,可能入塵機會大增,在保存鏡頭及外景上灰難多的場合可能要注意清潔。

■中一85mm F1.2的鏡尾組十分凸出,裝鏡頭時要小心,由於此鏡也是浮動設計,容易入塵,在野外換鏡頭時也要小心,使用一兩年後如果進塵量多,發現縮光圈影響畫質了,不妨再送去保養清入塵,由於此鏡是手動組裝,相信是容易的。

 

 


■中一85mm F1.2的最大光圈與最小光圈F16的光圈縮合,可以觀察出幾乎都是全圓形的,多片光圈加形成的圓形光孔,讓模糊圈成像大為討喜,就算是縮到F4 F5.6,成糊糊光點也很圓呢,不過建議還是用F2.8以上的大光圈,光點形狀較討喜。

 中一SPEEDMASTER 85mm f/1.2的特點就在F1.2的極大光圈,不過,實際在Nikon D800E與Sony A7上用,發覺F1.2實際上可能透光量(T值)大概沒這樣亮,感覺低了⅔級左右,約T1.6~1.8,其實這樣的情形蠻普遍的,許多鏡頭的實測T值都會縮水⅓~⅔級,像是近年來也做手動平價鏡頭的南韓Samyang,它的電影鏡頭系列,往往T值也比同鏡的純照相鏡頭小上一點,例如F2.8的鏡頭常常T3.1,F1.4往往是T1.5 1.6。

為什麼說到T值?因為中一系列的鏡頭,不僅可拍照,也是為拍影片兩用設計,它的手動對焦阻尼十分柔暢,進程也很長,約是3/4圈,阻尼較緊黏,很適合手動對焦操作, 微調焦點可以很準,而光圈環並沒有格狀刻度,所以可以無段開合光圈,持續錄影的調光與調焦都十分方便。

筆者大多時候是用SONY A7拍攝,不過由於A7並不是本來常用的相機,等到快歸還時才發現手動峰值對焦外還可再用放大檢視對焦,如果只是OVF 或LCD峰值對焦,其實對焦準度如前文所說有點危險。筆者認為在F1.2~F2.5的大光圈,本鏡頭還是畫質稍弱的,不過拍攝人像是可以接受的,在拍攝靜物時,F2.8之後畫質就大幅提高,F5.6~F8之後就是很銳利細緻的畫質,F16就有點硬了,但是畫質還不錯,其實光圈繞射現象印象中,跟Nikon 85mm F1.4與CANON EF 85mm F1.2L相比並不遜色,甚至比筆者用過的Samyang 85mm F1.4要好一點,不過這是筆者的主觀意見,各鏡PK並不是本人風格。

                                                                                                                         

中一85mm F1.2由於Sony A7與Nikon D800E都有內建暗角修正,所以實際上開啟拍攝,暗角並不嚴重,這真是數位修正的好處呀,至於紫邊,則有輕微的,大約要在F2之後就比較難察覺了。

 

 

 

■上圖Sony A7 ISO200  F1.2 1/1250s AWB 下圖Sony A7 ISO200  F2.8 1/250s AWB  模特兒:之之
85mm是拍攝人像很好用的焦段,在拍攝少女人像的應用上,請模特兒坐下或是橫躺,可以拍攝全身的滿版尺寸,筆者拍攝的背景就隨意在大學籃球場上,沒有特別地找乾淨背景,午後逆光下使用SONY A7僅以A光圈先決拍攝故意過曝以+0 .6EV補償,沒使用反光版,這種題村,使用70~200mm F2.8這樣的焦段也蠻好拍的,F2.8的景深感覺也可用,可是F2.8的景深就跟F1.2的極奶油的虛化綿順效果立馬就分得很清楚,這就是F1.2的魅力呀!不用特別選景,這樣就可以拍出極誇張淺景深。這張也可以看到中一85mm F1.2的鏡頭特性,散景硬要挑的話,雖不算十分「圓」,但是稱得不錯的散景效果,這兩張逆光下的人像表現,雖然畫質都還不錯了,但是可以發現F1.2光圈畫質是些微吃進逆光,有可能是逆光曝光補償的過曝,F2.8的畫質跟銳利度比F1.2的些微柔化感要好得多,所以,建議在逆光時使用遮光罩,減少逆光的畫質減弱情況發生,當然啦,畫質如果稍後製加強,都十分好做。

 




 ■景深的戲劇變化在中一85mm F1.2可以得到很有趣的效果差,拍照時的選定題材與創作的空間更大了,上圖日全開F1.2,下圖是光圈F8,自動曝光配合自動ISO,不用花太多精力也能拍,手動鏡頭其實沒這樣可怕難用的。



 ■上圖Sony A7 ISO200  F1.2 1/1250s AWB 下圖Sony A7 ISO200  F4 1/160s AWB  模特兒:之之
景深淺短虛化是 85mm  f1.2的特殊效果,即使在人像構圖上擺得略小,背景景物也不是隔很遠,F1.2的光圈就是硬是把人物與背景分離得很明顯,由模特兒所在位置的落葉,F1.2與F4的模糊圈就很清楚的可以看見不同處,在這樣3~5公尺的拍攝距離,85mm  F1.2同樣具備  70~200mm F2.8  常用的淺景深效果,甚至更為淺短,如果是要拍攝紀錄攝影,可能您會操作70~200mm F2.8的鏡頭 AF連拍,可是在拍攝特寫鏡頭及特殊風格味道的個性化特寫,或是自己休閒攝影時,總是想要一支個性化鏡頭拍攝,中一 85mm  F1.2就是這種風格的特殊鏡,即使是用在數位機身上,它快也快不來的操作方式,與不錯的畫質,讓人有「期待自己會拍出些什麼傑作」及類似「拍底片式嚴格的操作感」的感覺,整個用鏡過程,就是種復古的樂趣美感。

 

 

 

■中一85mm f1.2的焦長並不會太長,差不多是視覺重心的位置,上圖拍攝稍退遠一些,即使是f1.2,景深也蠻長的,在夜景攝時可以善用這招拍中遠景,如果是構圖前後景都拍進去,像下圖,f1.2的戲劇化淺景深效果就很明顯了。

 

 

 究竟,用中一85mm F1.2,實用光圈該用怎樣呢?筆者試用這幾天,起初知道定價時,本來是覺得這個價位會不會貴了一點,但用完之後,覺得中一85mm已有接近名牌鏡頭的實力,這位價位對得起它的做工、手感與畫質,拿出來拍照,秀出來的淺景深與柔順的手感,真的讓旁邊的攝友也心動,不過,F1.2的鏡頭就一定要全開拍到底嗎?不不不.......就連Canon Nikon Zeiss的原廠85mm 大光圈鏡頭,不論F1.2/1.4 或是F1.8級的平價鏡,其實常用應用光圈其實還是F2.8~F4,一方面縮點光圈可以大大拉高畫質,一方面是景深不會過淺,拍攝人像時不會擔心眼睛對到了焦了,嘴唇就沒焦,不論是AF或手動鏡,都要考量到景深先決的拍攝因素,就算是AF,想要拍得快,除非用AF對瞳孔追蹤對焦,否則ONE SHOT 應該也得不斷對人眼重對焦一次,想要拍得快,就得請模特兒在焦平面附近移動,縮光圈AF LOCK或轉手動連拍,特別是棚拍下這樣是基本的方法,這樣的需求,所以,鏡頭收點光圈攝是必要的,棚拍時更需要縮到F8~F16的小光圈拍攝。

中一85mm F1.2由於Sony A7與Nikon D800E都有內建暗角修正,所以實際上開啟拍攝,暗角並不嚴重,這真是數位修正的好處呀,至於紫邊,則有輕微的,大約要在F2之後就比較難察覺了。                                                                                                                                                                                                                                                                                                          

筆者大多使用SONY A7拍攝,調整LCD跟OVF取景時會自動曝光,直接調整曝光補償,手動曝光時只要調好曝光就能顯示正常,這樣的好處是使用A光圈先決就能順利取景拍攝,放大對焦跟峰值對焦都是很好的協助手動對焦的功能,這些目前在大多數微單眼相機上都有,很適合搭配中一鏡頭用。因為微單眼的便利,取景時就能直接觀看景深效果,來決定應該設置的最佳光圈值與曝光調整,所以拍攝成功率不會比用原廠AF鏡頭低。

 

■上圖Sony A7 ISO200  F1.2 1/3200s AWB 下圖Sony A7 ISO200  F8 1/200s AWB  這是前景約1.5公尺藝術雕像,背景石牆相距約1公尺。全開光圈的景深清晰度與F8光圈相比,F8時全面解像力明顯提高甚多,但是全開光圈成像也不差,如果是拍靜物是很值得縮光圈拍攝的,如果使用微單眼無反光鏡相機,使用光圈先決曝光,經過設定後,OVF及LCD還會自動調光易於觀景,真是比DSLR方便太多,如果使用DSLR只能夠先全開光圈對焦,光圈縮好再拍攝。



Sony A7 ISO200  F2.8 1/200s AWB  
中一85mm  F1.2使用A7沒用放大對焦,直接用峰輔助,個人覺得至少開到F2.8,SONY A7適應F1.2的效果有點弱,得F2.8之後景深才夠充分判斷焦點,必要時得開放大對焦,這樣峰值判斷才更準確,然而,如需要快速拍攝,建議光圈縮到F2.8~4,這樣峰值對焦判別才會準確率高些,減少對焦誤差機會。

■Sony A7 ISO1250  F1.2 1/8000s AWB 
大太陽下,全開光圈拍攝,其實這支鏡頭沒有想像中會散掉,成像效果頗令我驚訝。

 

 

 

■Sony A7 ISO200  F2.8 1/200s AWB 
中一85mm  F1.2的景深效果天生就很淺短,而且模糊感很討喜,就算是縮到f2.8,效果也很迷人,同時f2.8也是操作SONY A7峰值對 焦安全的判別光圈值,所以筆者常常就直接開F2.8拍攝人像,直接拍攝取景,F2.8的亮度也很明亮,不論是用D800E光學觀窗取景或是用SONY A7可調亮的OCV取景都很好用。

 實際在使用上,拿到手上不論配上Nikon D800E或是以轉接環上Sony A7,鏡頭紮實的厚重感,的確讓人擔心,畢竟塑料化合成片當道的AF鏡頭,可是很少這麼重的,老鏡一般用家也多是選擇200~600g重的輕鏡頭,921g的重量,不免讓人擔心是否仍操作。可是實際操作,它柔順的對焦手感,與3/4圈的長對焦進程,讓對焦精確度確保,使用LIEV VIEW放大對焦與峰值對焦,都可以對到焦。

不過,手動對焦加上中央點對焦後構圖後,難免有跑焦的問題,筆者在24吋 FHD解析度電腦螢幕全螢幕看,也覺得不嚴重,以此直接列印,失焦問題也不是很大,都能接受,而在F2.8之後,景深淺化而而造成構圖或是連續多拍時略為失焦情況就大量減少,這就是牽渉到攝影景深操作的技巧,畢竟,估計對焦使用稍小光圈如F4~5.6,讓動態人像在景深內,也是必要的,另外,使用單腳架或是三腳架拍攝重要人像,也是追求高畫質的必要手段,如果是要拍攝重要人像寫真是一定要架腳架的。

除了使用單眼數位改裝的的裂像對焦屏,Nikon的中高階單眼機身使用中一85mm f/1.2有相位差對焦準度表,在「◣●◢」間「●」標誌出現,就是準焦,底片相機也有呢,它即使在f1.2的淺景深也能正常辨識,十分好用。另外筆者大多是使用自己較少使用的Sony A7拍攝,當以EVF取景時,F1.2~F2.5的全螢幕峰值對焦,拍靜物還好,但是在人像攝影上人臉的辨別,不論在全身或是半身、特寫,想要迅速正常辦識眼睛的峰值焦點,其實有點困難,常常就不出現,只有鼻樑或是臉龐有峰值,以此對焦,按下快門往往眼睛就略為失焦,在F2.8以後才能涵整臉的景深,要仔細的話,A7還得再放大觀景影像,再對眼珠對焦以求準確。至於他其他微單,例如Fujifilm X系列,Olympus M43也是得放大對焦與峰值對焦,手動對焦已不是抗拒排斥的麻煩,這是筆者在使用後的心得。

中一85mm F1.2的前鏡片是77mm,算是目前通用的大口徑,很好買到保護鏡,不過它的鏡尾組鏡片十分貼近鏡尾,在換鏡頭或是拆卸轉接環時,得小心不要讓它磨損了,希望未來中一如果有改進計畫,能把鏡尾組修改一下,不過,筆者使用的是Nikon F接環,如果是原生NEX A7用的FF-NEX接環,可能就不會這樣突出了。另外,中一85mm F1.2是用浮動鏡片設計,可能入塵機會大增,在保存鏡頭及外景上灰難多的場合可能要注意清潔。

中一SPEEDMASTER 85mm f/1.2的特點就在F1.2的極大光圈,不過,實際在Nikon D800E與Sony A7上用,發覺F1.2實際上可能透光量(T值)大概沒這樣亮,感覺低了⅔級左右,約T1.6~1.8,其實這樣的情形蠻普遍的,許多鏡頭的實測T值都會縮水⅓~⅔級,像是近年來也做手動平價鏡頭的南韓Samyang,它的電影鏡頭系列,往往T值也比同鏡的純照相鏡頭小上一點,例如F2.8的鏡頭常常T3.1,F1.4往往是T1.5 1.6。

為什麼說到T值?因為中一系列的鏡頭,不僅可拍照,也是為拍影片兩用設計,它的手動對焦阻尼十分柔暢,進程也很長,約是3/4圈,阻尼較緊黏,很適合手動對焦操作, 微調焦點可以很準,而光圈環並沒有格狀刻度,所以可以無段開合光圈,持續錄影的調光與調焦都十分方便。

筆者大多時候是用SONY A7拍攝,不過由於A7並不是本來常用的相機,等到快歸還時才發現手動峰值對焦外還可再用放大檢視對焦,如果只是OVF 或LCD峰值對焦,其實對焦準度如前文所說有點危險。筆者認為在F1.2~F2.5的大光圈,本鏡頭還是畫質稍弱的,不過拍攝人像是可以接受的,在拍攝靜物時,F2.8之後畫質就大幅提高,F5.6~F8之後就是很銳利細緻的畫質,F16就有點硬了,但是畫質還不錯,印象中,跟Nikon 85mm F1.4與CANON EF 85mm F1.2L相比並不遜色,甚至比筆者用過的Samyang 85mm F1.4要好一點,不過這是筆者的主觀意見,各鏡PK並不是本人風格。

接下來看中一85mm F1.2隨手實拍的照,筆者使用Sony A7轉接,光圈主要是F1.2  F2.8 F8這三級,因為沒EXIF紀錄,所以大多都是用這樣拍攝才不會搞混,ISO是100~800 使用光圈先決自動曝光。實際上拍攝,雖然中一85mm f1.2蠻重的,可是它對焦進程蠻長的,在SONY A7數位眼鎮平觀景窗中對焦,搭配峰值對焦還蠻好用的,速度並不會輸給以往銀鹽相機時代用手動鏡頭的速度,甚至準確率更高,反正底片免錢(數位嘛),拍照的樂趣更勝以往,這讓筆者重回攝影的初衷趣味。現在拍照用的鏡頭,不再只追求實用,拍的照趣及賞味的質感更是選購器材的重點,中一85mm F1.2就蠻有這樣的味道的。

https://farm1.staticflickr.com/521/19610222473_f0ed42a567_z.jpg


 

 



 

最後,說些筆者對中一85mm F1.2的建議吧,中一系列鏡頭,都是預設光圈無段式調整,轉換光圈時是沒有喀喀的聲音的,本人試錄影時,覺得這樣的設計十分好,拍照可能沒感覺,但錄影時有需要調整光圈調整的一鏡到底的紀錄錄影十分好用,但是,也由於這樣,沒有動光圈,例如像Nikon  Pentax K接環還可以用機械式動光圈動桿控制光圈的系統,棚拍時得 縮光圈連拍時,F8起就很難取景了,得開光圈對好焦,再縮光圈拍,除非裝上腳架用Live View取景,這在Canon DSLR也有一樣的情況,只有像SONY  NEX系統 或轉接在EOS M、FUJIFILM FX、M43系統微單眼相上, 調整LCD為自動調光,縮光圈下大多還能明亮的取景,這可能限制中一系列鏡頭的應用範圍,雖然大光圈及F5.6前的OVF取景是蠻方便的,人像棚拍跟需要使用縮光圈拍攝的動態紀錄攝影,就有點麻煩了,這點有向經銷商建議,希望中一原廠考慮製作自動光圈的各種接環鏡頭,不過機會應該不大吧。

其次是鏡尾組太突出了,希望如果有下一代,可以修正這設計,讓鏡頭安全些。(下篇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cle C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